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內科學既是一門臨床學科,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它臨床學科的基礎,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干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干課程,是基礎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的橋梁,是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在中醫院校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
· 發展史
1.萌芽階段—殷商時期“疾醫”可謂最早的內科醫師。
2.奠基階段—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醫學巨著,記載了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病證、診斷和治療原則,體現了整體概念和辨證論治!秱s病論》創立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六經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和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3.充實階段—魏晉至金元時期病因學、癥狀學、治療學得到充實和發展,如《肘后方》、《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學術理論的創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學說,劉完素倡火熱而主寒涼;張從正治病力主攻邪;李東垣初次脾胃內傷學說;朱丹溪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至此中醫內科學體系初步形成。
4.成形階段—明清時期《內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內科”命名的著作。葉天士和吳鞠通分別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和三焦辨證論治理論,充實了內科熱病體系。
5.中醫內科學發展的嶄新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中醫理論的整理研究工作非常重視,出版發行了一大批醫學專著,中醫內科學教材也不斷的更新,到現為止進一步已經發行到七版規劃教材。整個學科的發展隨著歷史的進程和醫學實踐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
6.自遠古至五四運動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在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實踐、探索,由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不斷發展提高,創建了燦爛的祖國醫學,同時也創建和發展了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史,大體經歷了萌芽階段、奠基階段、充實階段和成形階段。
2023-05-30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4-19
2023-03-31
2023-03-31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2-12-09
2022-11-30
2022-11-29
2022-11-29
2023-03-28
2022-12-09
2022-11-30
2022-11-29
2022-11-29
2022-11-28
2022-11-28
2022-11-28
2022-11-28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