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終體檢季。每次體檢后,拿到報告單總一臉茫然?當看到自己乳腺增生、盆腔積液、慢性淺表性胃炎、肝囊腫、甲狀腺結節……這都怎么辦啊?體檢出現增生結節等異常要緊嗎?
女性體檢經常出現乳腺增生、盆腔積液;平時不注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人,一體檢可能就顯示胃部有炎癥。但是,這些都不是大毛病,不用擔心。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疾病,只是正常乳腺發育和退化過程中的失常。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簡單說,雌激素會使乳腺的腺體、腺管增生,而孕激素會促使它退出復舊,所以乳腺每個月都會經歷增生和復舊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少發展為癌,不用擔心。”
大多數乳腺增生是病理性的,不過也有極少部分病理診斷為“不典型增生乳腺增生”,這種情況會有發展成乳腺癌的風險。所以,對于體檢結果顯示“乳腺結節”或者“小葉增生”的女性,一是要學會乳房自檢,二是要定期隨訪。
盆腔積液
通常來說,盆腔積液是不用治療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正常情況下,盆腔積液不是一種病,只是因為盆腔與腹腔內分泌某些液體,起到腹腔器官起保護、潤滑的作用。
盆腔內正常的積液量在200 毫升左右,一般在女性經期前后、排卵期和絕經期會出現少量增加的情況,不需要過分治療,以免影響子宮正常環境。
上面說的這種盆腔積液的情況是生理性的,還有一種病理性的,也就是當盆腔積液已高于30mm,同時伴有腹痛、發熱、白帶腥臭、惡心、嘔吐等癥狀是,就需警惕炎癥和腫瘤。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胃炎大多數不是胃病,而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在胃鏡下,慢性淺表胃炎表現為粘膜粗糙、粘膜紅斑、水腫、充血滲出等。有的病人一看胃里面已經痕跡斑駁,就立刻要求醫生為自己治療。其實,胃里面并非完美無暇。
首先,我們每天都在吃不同的東西,食物進入胃里后,胃會受到機械性、化學性刺激。雖然胃粘膜有保護機制,但是當保護因子比傷害因子少的時候,胃粘膜就會損傷。
其次,慢性淺表胃炎的癥狀沒有特異性,一部分患者沒有出現明顯的癥狀,一部分出現癥狀的患者表現為常見的胃脹、胃酸、噯氣、惡心等,可能是飲食不當、情緒波動、過度勞累等因素引發。所以,體檢時發現慢性淺表胃炎不用擔心,不需要過度治療,只需要調養。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只要生活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或饑一頓飽一頓,少食多餐,戒煙限酒,不熬夜,多運動,就能恢復正常。對于出現不適癥狀的慢性淺表胃炎患者來說,可以適量服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藥,緩解胃部不適。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指在甲狀腺內的腫塊,可隨吞咽動作隨甲狀腺而上下移動。很多甲狀腺結節患者都表示,自己沒有一點感覺,身體也沒有出現不舒服的跡象,體檢的時候卻被告知患有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結節,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力紊亂、內分泌失調、食用碘過量、經常接觸放射線、家族遺傳等原因造成的。同樣的,甲狀腺結節也分良性和惡心,在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有5%到15%發展成了甲狀腺癌。有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是可以自行恢復的,良性的甲狀腺結節惡變的概率只有5%左右。
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還可以自查,一是頸部是否出現圓形腫塊,二是腫塊直徑是否超過2厘米,三是單個結節腫是否大且表面不光滑,四是腫塊是否在十幾天或一兩個月內明顯更大。如果4個都中招,就要警惕甲狀腺結節有癌變的風險。
在中醫看來,甲狀腺疾病屬于“癭瘤”癥,病理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氣血瘀滯,痰濕凝結頸前,日久引起血脈瘀阻,以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
因此,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多以補中氣、散肝郁、化痰濕、軟堅散結、涼血化瘀為主。
肝囊腫
在體檢中,常常有人發現肝有囊腫,于是擔心“肝囊腫是肝癌的征兆嗎”“肝囊腫需要手術嗎”? 其實,肝囊腫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通俗地說,就是肝臟中起了“水泡”,是由于先天發育的某些異常導致的。
95%以上的肝囊腫屬于先天性肝囊腫,對于單個小于5cm的肝囊腫,如果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就不用治療,每隔半年或一年復查超聲即可。
如果是長在肝臟表面的大于5cm的肝囊腫,并且對周圍的臟器造成了壓迫癥狀,就要進行手術治療,在腹腔鏡下打開囊壁,充分引流。如果懷疑有囊腺瘤、囊內出血、膽漏等合并癥時,就要完全切除。
體檢,是及時掌握身體健康狀況的手段之一,可以盡早發現身體的異常。只不過,當體檢報告顯示上述5種情況時,不要過分擔心,但也不可放松警惕,定期檢查即可。
2022-07-19
2022-07-13
2022-06-23
2022-06-23
2020-12-05
2019-01-10
2019-01-10